走了這么遠回到汽車上來,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質量好,但他還沒有能力做到品質好。日本人做汽車的初衷是因為這是一個大的賺錢的產業。他現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車企業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為靠前代的企業已經在前赴后繼的沖擊美國市場的過程中傷亡殆盡了。(當時日本沒有什么汽車消費市場,他做車就是為了出口)當時的美國甚出過專門針對日本車的笑話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懂得了質量的概念。并且它也做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圍內挑不出毛病。而這一切是源于他對歐洲人對汽車品質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現在日本車在歐洲仍然是沒有什么作為的)
再舉個相對專業店的例子,歐洲車的功率響應峰值是在一定轉速范圍內的一個平臺,而日本車則只是一個尖點。同樣的道理兩種車都宣稱有ABS系統,德國車通常是連帶著EBD的。而日本車在更貴一些的車型上會標著ABS+EBD!